【大紀元2017年1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央行啟動減少美元儲備占比計劃,並看好人民幣等替代貨幣;但十年後,美國經濟再次強勢歸來,美元仍主導國際貨幣市場、難以撼動;而人民幣的國際化趨勢至今仍不明朗。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週一(11月27日)發表題為「金融危機十周年,全球市場仍是美元天下」的文章。指出一方面,日、德、法、英等國央行已經停止多年來緩慢減持美元的外匯儲備多元化努力,其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元債務比本幣債務還要多。

另一方面,「美元荒」可能再次因為美元的霸主地位獲得強化。因為各國為強化金融安全而實施的規則使獲取美元變得困難,而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令美聯儲出台的貨幣緊縮政策導向,將加速回籠全球美元,亦加劇各國市場的「美元荒」。

報導稱,美元仍是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主導貨幣,人民幣等試圖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貨幣都沒有獲得全球性認可。

外界認為,美元之所以成為世界儲備貨幣霸主地位不倒,不僅僅是因為貿易、美國堅挺的經濟在推動信任,最重要的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貨幣政策的穩定性。而這些方面恰好是中共金融體系缺失的。

十年後 美元繼續走強 「美元荒」浮現

接下來,美聯儲的縮表進程以及美國稅改帶來的市場預期,可能持續加強美元的強勢地位。自今年10月份以來,美聯儲已允許其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08年金融危機後通過發行債券積累下來的)每月減少100億美元。

同時,美國財政部也將現金越來越多地存入美聯儲,而美國稅改通過的話,業界認為會刺激美國企業匯回很大一部分囤積在海外的現金。

另一方面,2017年第二季度的統計顯示,美國以外國家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達到8.6萬億美元,創有史以來最高。同時,各國持有的美元官方儲備占比停止多年來的下滑趨勢。

綜上所述,下一步可能出現美元從全球其它國家向美國回流,而「美元荒」可能會越演越烈。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研究人員發現,每當美元變得稀缺,全球就會出現信貸緊張,國外銀行的美元借款成本自然會進一步上升。

從外匯互換的重要指標貨幣互換基差(Cross-currency basis)來看,它是外匯互換(掉期,FX)市場美元借貸成本和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之間的點差,近三個月的期貨幣互換基差已升至2017年來的高點。

業界人士認為,在外匯互換與美元市場未被隔離且不存在對對手方信用風險擔憂的情況下,套利交易的存在使得貨幣互換基差趨向於零。

但現實中,美元在外匯互換市場上表現稀缺時,外國投資者和企業獲取美元流動性的成本會有所變化,表現在貨幣互換基差的點差就會上升。

根據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珀薩(Zoltan Pozsar)的估計,美聯儲在市場上每回籠1,000億美元,貨幣互換基差就將擴大0.1個百分點。而且未來,專家預測貨幣互換基差還會繼續升。

十年後 人民幣國際化沒趨強反變弱

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一些討論一直沒有斷過,如「美元是否會失去儲備貨幣地位?」或「其它貨幣能否獲得儲備地位,更確切的來說——人民幣是否會成為一種儲備貨幣?」在危機過去十年後,再看人民幣的國際化,結論仍是一致的——不成熟。

中國作為世界上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之一,與美國在經濟總體規模上的差距日益縮小。但人民幣即使滿足儲備貨幣需要的條件,並不意味著這種貨幣就能獲得儲備地位。歐元也是如此。

哈佛大學教授、被譽為軟實力之父的奈伊(Joseph Nye)日前也撰文對比了美元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一年前,民族主義高漲的中國宣布,人民幣已經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用來計算特別提款權的第五大貨幣。許多人將這視為人民幣影響力開始超過美元的跡象。」

「但實際上,在世界各國政府持有的外匯儲備中,只有1.1%是人民幣,而64%是美元;而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已從2015年的2.8%下跌至如今的1.9%。」

「一種儲備貨幣要想取得人們的信賴,必須要有深厚的資本市場、誠實的政府和法治,而所有這些中國都不具備。」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雷德克(Hans Redeker)也表示:「事實上,(成為儲備貨幣)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種貨幣要想在金融體系中獲得公信力和人們對它的信心,需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人民幣「外升內貶」未來壓力料更大

現實中,中國巨大的出口順差,尤其是對美國每年高達三、四千億美元的順差,對應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同時,中共在國內過度印鈔,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催發房產泡沫,又釋放了人民幣對內貶值的壓力,形成了奇特的「外升內貶」現象。

在正常國家,對外貿易和國內投資兩股壓力會因為市場調節、匯率變動和物價升降,而自動調節、達到平衡。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但在中國,因為同時操縱匯率、匯兌、印鈔(M2)和物價(及編造通脹數據),升貶壓力不能得到平衡,這才出現今天的局面。」

2016年年末,中國的對外淨資產規模達1.8萬億美元;儘管這些年通過擴大海外投資,淨資產規模減少,中國仍保持了相對龐大的淨資產規模。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指,理論上講,在對外淨資產轉變成對外淨負債之前,中國可以在數十年內運行經常帳赤字情況,這讓中國滿足了成為儲備貨幣國的一個重要條件。

但是這並不滿足其它條件。因為中共當局依然強力管制其資本帳戶,同時,其增長模式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即被低估的匯率、勞動力和資本。摩根士丹利預測,假如中國放開資本帳戶,國內資本成本將升至相當於名義GDP的膨脹率水平。

此外,中國用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支撐持有的美元價值。因為中國現行貨幣政策是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為了保持出口價格的競爭力,它必須對外低估人民幣價值。

未來,在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導向下,外界認為美元將保持堅挺,那麼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勢必更大。中共當局如果要繼續維持現行人民幣外匯政策,保持人民幣堅挺,也勢必需要支付更高的代價。

「一旦中國對外貿易放緩、外匯儲備下降,不足以支撐人民幣預期走強,中國的經濟問題可能會一觸而發。」謝田說。#

責任編輯:李緣